HealthGen Blog

星期三, 11月 09, 2005

瞑眩反應

打哪來的

「瞑眩」一詞,本來是指頭昏目眩、眼睛睜不開的症狀,但古書往往把瞑眩和藥物反應聯繫起來。《尚書.說命篇上》:「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這是指服藥後出現惡心、頭眩、胸悶等反應的,稱為「瞑眩」。其意為:服用藥物後,如果沒有出現瞑眩反應,則疾病不能治癒。這為幾千年來中醫的治療方式,添加了一層神秘色彩[2]。

機轉推論

通常會作瞑眩反應的推論符合以下三個關鍵點[2]:

  1. 體質特異性:和體質有關,不一定是患某病用某藥一定會發生
  2. 確定使用的藥物,合乎患者的病情需要,並非誤診誤醫下的犧牲品
  3. 服藥產生反應後,再服時反應輕減,而病情應逐漸緩解

反應徵候

日本「分子矯正醫學」專家丹羽芳男博士對瞑眩反應的描述如下:這種好轉反應並非每個人都會出現,身体狀況極佳者可能無所反應,身体狀況惡化者,因細胞再生能力失去反應能力(生活力)也不會發生好轉反應。因此,這些反應通常發生在半健康人的身上,是治癒的前兆,故曰可喜。這種反應發生,是因營養素與氧氣的作用,使得以往停止活力的組織復甦,譬如:腸的作用復甦,排泄宿便而會引起腹痛。或是体內毒素移動引起疼痛或顯症。譬如風濕痛或濕疹加劇。這有如生鏽的鐵管中注入除鏽劑。剛開始會流出更多的鏽,但除過後便會清潔。好轉反應強弱不同。若因一時難過而停止服用,便失去了不藥而癒的機會了[3]。

一般常見的瞑眩反應現象:火氣增大、皮膚搔癢、嘴角或嘴唇有潰瘍樣、青春痘或紅斑點、小丘疹(透過皮膚排毒)、眼屎、頭皮突增或略有發燒現象。較嚴重者會有以下現象[3]:

  • 酸性体質者:很睏(白天也想睡),口乾舌燥,夜間頻尿,多屁
  • 高血壓者:頭重、血壓升高、有時會吐
  • 貧血者:可能略流鼻血
  • 胃不好者:胃疼加劇,厭食
  • 胃潰瘍者:潰瘍部位疼痛
  • 腸不好者:有下痢症狀
  • 心臟不好者:呼吸急促或不順暢,情緒不穩
  • 腎功能不佳者:腎臟部份疼痛,尿量增加,尿色加深
  • 肝功能不佳者:吐氣暈眩嘔吐、冒青春痘、全身會癢、口渴易倦、皮膚泛黃
  • 糖尿病患者:浮腫、癢
  • 氣血淤滯者:舊傷復發、胸口鬱悶
  • 肺功能不佳者:排痰增加、鼻水增加
  • 腦神經衰弱者:連續失眠但白天精神仍好
  • 體頭風者:頭疼持續
  • 婦女病者:下部搔癢、分泌增加、經量增加亦或亂經
  • 皮膚病者:痘疹或過敏略增,此為排出現象
  • 痔瘡者:便血略增
  • 痛風者:更加疼痛

西醫觀點

「瞑眩反應」從某些現代醫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存在的,這種現象可以是單純的藥物副作用,也可能是因治療而誘發的人體免疫反應,或是疾病本身的自然病程。然而不論何者,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是承認此現象為副作用而避免其發生或加以控制,而非貿然冠以「好轉反應」或「排毒反應」來作說明[1]。

參考出處

[1]認識藥物的「瞑眩反應」抗老防老

[2]中醫治療的「瞑眩反應」

[3]何謂瞑眩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