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Gen Blog

星期五, 11月 25, 2005

血腦屏障

先知其然

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指的是人體自我防禦的一道機制,其作用是將一些有害物質阻絕在腦部外面,以免造成腦部傷害。就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都有血腦屏障,如此才能讓血液和中樞神經系統互不相通,「井水不犯河水」[1]。

比如說,跑步或遇到緊急狀況時,體內的腎上腺素會大量分泌,促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增加,如此才有足夠的肌肉能量來應變。然而,腎上腺素只在血液循環中游走,不會進入腦部。一旦血腦屏障出現問題,其通透性隨即增加,腎上腺素就會伺機穿透血腦屏障,到達腦部,進而傷害腦細胞。除了腎上腺素外,血液中原本進不了腦部的荷爾蒙、蛋白質等物質,也會在血腦屏障出問題後,大舉入侵腦部[1]。

如果將血腦屏障看成一道牆,中風等中樞神經系統受傷就像在這道牆上挖個洞,讓腦部曝露在危險之中,致使中風症狀加劇[1]。

知所以然

腦的毛細血管與身體其他器官的毛細血管不同,它能阻止多種物質進入腦。例如將一種活性染料台酚藍(trypan blue)注入動物的血內,身體各器官都被染上藍色,唯獨腦組織不著色。因此認為血液與腦組織之間在存在一種血腦屏障,限制某些物質進入腦組織[2]。

血腦屏障主要由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基膜神經膠質膜構成。腦的毛細血管屬連續型,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以緊密連接封閉,內皮外有基板、周細胞星形膠質細胞突起的腳板圍繞[2]。

實驗證明,內皮細胞是構成血腦屏障的主要結構,它可阻止多種物質進入腦,但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可順利通過,以維持神經系統內環境的相對穩定。腦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這種生理特性,與細胞膜上存在許多不同類型的轉運器(transporter)有關,轉運器是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能識別特定分子並轉運它們越過血腦屏障;而星形膠質細胞則有誘導內皮細胞形成屏障特性的作用[2]。

參考出處

[1]國立台中圖書館參考問題知識庫:血腦屏障 

[2]新橋醫院:腦脊膜和血腦屏障

粒線體異常

打哪來的

所謂的粒線體(Mitochondria)一詞起於 1850 年,顯微鏡專家在觀察細胞內部結構時發現許多線條狀 (mitos) 和顆粒狀 (chondros) 的特異形胞器,故將其以形命名為mitochondria。而 1912~1913 年,Kingsbury 和 Warbury 等人發現 mitochondria 為細胞的產能中心,故將其稱之為「Powerhouse of the Cell」,1920~1930 年 Kerbs 發現了 citric acid cycle 及 1931 年 ATP 的發現更證明了 mitochondria 在細胞內能量的供應佔舉足輕重的地位[2]。

怎麼搞的

1963年,科學家已知動物體身上的粒線體擁有自己的DNA,但卻還不了解這些基因究竟有無功能,更不了解這些基因與人類某些疾病有關。直到1988年才知道粒線體DNA的小瑕疵會引起或促發一些廣泛的衰退現象。在粒線體上的DNA即使是最小單位的突變(或更多)也可造成疾病,如:糖尿病或腎衰竭。若進一步推測可明顯了解:一個成長中的個體,若粒線體上有缺陷或不正長基因,可能扮演造成提前衰弱現象的重要角色,甚至懷疑其與一些成年人退化疾病有關,像形成老人癡呆(Alzheimer's)和各式各樣的運動神經末梢阻礙[4]。

粒線體提供給細胞活動能量,包括組織、器官及全身活動時所需能量的90%。ATP則是其反應合成物,做為大部分細胞所需能量的攜帶者。由此推之,當粒線體中合成ATP的DNA突變或異常都會影響到細胞去穫得足夠的能量,這可能傷害細胞或甚至殺死細胞,更進一地便會引起組織或器官的機能不全[4]。

粒線體DNA的分布屬隨機的,因一個細胞就含有上千個粒線體,每個粒線體又有2~10個粒線體DNA,因此那一個粒線體DNA發生問題說不一定。目前在台灣已知可能與粒線體缺陷相關的疾病已有五十多種,粒線體疾病已被納入罕見疾病之列;而國內300~400個家族有粒線體基因缺陷現象,缺陷率達1/10,000[1]。

粒線體中的DNA發生突變,大部為遺傳性,也有部份是因基因突變造成。通常是由媽媽遺傳給下一代,因在卵子內存有數以萬計個粒線體,精卵結合時精子的粒線體則是被排除在卵子外,受精卵的粒線體DNA全部來自母親[1]。

發病徵候

從新生嬰兒至成年人,其中臨床表現更是千變萬化。有些是持續而明顯的症狀表徵(如發展遲緩抽搐等)﹔有些為非特異性症狀(如偏頭痛身材矮小等)。粒線體DNA的突變量通常要達到一定的閥值才會表現癥狀,大約是高於70%粒線體DNA發生突變才會造成粒線體疾病。

  • 腦部:頭痛、抽搐、意識障礙、皮質性視盲、半身癱瘓、智力不足、精神運動發育遲緩、腦幹功能異常等
  • 肌肉:各種不同程度的肌肉病變
  • 心臟:心肌肥大、心房室傳導異常
  • 眼睛:眼臉下垂、外眼球肌麻痺、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病變
  • 腎臟:腎小管功能異常
  • 肝臟:肝功能異常
  • 腸胃:嘔吐、腹瀉、假性腸阻塞
  • 胰臟:糖尿病
  • 骨髓:功能異常
  • 其他:耳聾、身材矮小、週邊神經病變、皮下脂肪瘤等

治療方式

粒線體也帶有遺傳訓練,有些肌肉萎縮的遺傳疾病,就是粒線體基因異常,從母系遺傳而來,如果說有什麼預防方法,就是基因治療,換掉卵子中的粒線體[3]。

醫學界對線粒體疾病認識已日漸增多,且可針對個別情況觀察和改善狀況[1]:

粒線體基因變異疾病:如果是粒線體基因變異疾病,大都採支持療法,即對疾病症狀來治療,目的在減緩疾病引起的症狀,但目前並無良好而有效的治療方式,甚至有些症狀也無法改善。

  1. 粒線體結構分子缺損疾病:和一般核染色體基因或粒線體基因缺損一樣,大都無有效治療方式
  2. 肉鹼缺乏症(Carnitine Deficiency Disease):給予Carnitine治療,有很好的效果,但須長期服用。
  3. 肉鹼運送障礙性疾病(Carnitine Transport Defect Disease):目前也是給予Carnitine治療,期望增加脂肪進入粒線體的機會,進而增加脂肪代謝而改善病況,但治療效果因病患個體而異。
  4. 其他脂肪代謝性疾病:和一般核染色體基因缺損的疾病類似,治療方式及臨床表現因疾病本身而異。

參考出處

[1]罕見疾病一點通:粒線體疾病

[2]粒線體膜電位之測定

[3]置換粒線體可改造嬰兒基因

[4]粒線體與衰老現象和疾病的關係